【大灣區醫生】 廣東省肺癌專家任大灣區醫生 指本港醫療系統及醫生水平值得取經

社會

發布時間: 2023/09/20 07:00

分享:

分享:

匡煜坤連同醫管局代表見記者。(曾耀輝攝)

醫管局今年推行「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10名來自廣東省三甲醫院的大灣區醫生4月抵港交流,大部分是副主任醫師,分別於呼吸內科、心血管科以及麻醉科工作,部分人曾援港抗疫。來港已近半年,醫管局早前安排大灣區醫生見記者。

最新影片推介

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匡煜坤,來港後任職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醫生,是三名於瑪加烈醫院交流的醫生之一。海外醫生的工作日程與其他醫生一樣,周一至周五需要巡房、部分日子需要到門診及支氣管鏡中心工作,亦有醫管局學習及訓練等。

院方表示,大灣區醫生初期會與部門同事一起巡房、專科門診治療、進行治療例如抽肺積水、超聲波。院方指,幾位醫生富有經驗,亦懂得廣東話,經過適應後已可獨立工作。至於進行支氣管內窺鏡的檢查等介入治療則需要與其他醫生協作進行。

本港醫生專業底蘊豐富   臨床管理系統值得內地學習

匡煜坤表示,抗疫期間於亞博館曾工作一段時間,因此來港後對醫管局的臨床管理系統(CMS)更快可以上手。他指,兩地治療的指引會有差別,例如以處方抗生素時,標準劑量有不同,而醫管局於他來港前已提供手冊,他習慣以記事本,提醒自己本港醫療指引。另外,香港公營醫療體系收治急症後,後續會有康復醫院、以及社康護士的跟進,由於於內地沒有相關支援服務,來港後需要一段時間適應。

他認為,本港統一的CMS系統可以跨聯網運作,而醫院的分工更為細緻;加上本港醫生水平較為接近,醫生對於其專業領域下有豐富認識,專業底蘊較豐富,相對而言內地不同級數醫院的醫生能力有差別,這些經驗均值得帶回內地。

本港及內地用語有差別  「睇TVB大」語言不成問題

至於外界一直關心大灣區醫生語言問題。匡煜坤指,內地較常使用中文溝通及紀錄,雖然自己的英文水平不算差,不過需要一定時間「將自己所諗的野、常規化咁用」。他表示,本港及內地的用語有所差別,例如本港稱下班為「收工」,內地則沒有相關講法,不過笑言自己「睇TVB大」,語言不算太大問題。

匡煜坤表示,自己過往於內地的醫院,專門收治情況較複雜及危重的病人,亦處理得比較多肺癌的病人,亦有進行臨床研究,而本港處理的病人則是普通科及呼吸科的病人。瑪加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主管楊耀昌表示,匡煜坤對肺癌熟悉,安排檢查上優次的次序可以更細分,緊急的病人獲得更快速的幫助,為團隊帶來新思維。

楊耀昌表示,大灣區醫生沒有拖慢到進度,反而與同事相處良好,可以幫助分擔人手壓力。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醫療職系)關慧敏表示,未來擬將大灣區計劃恆常化,擴大人數、醫生參與的專科科目等,更多詳情日後會再公布。

HKET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https://bit.ly/3cNFwr7

hket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記者:陳展棋